Plenus 米食文化研究所

稻米和地方文化

日本的稻米種植從大約3000年前開始傳承至今,眾多先人們為了在狹長的國土上種植更多稻米而投注心血。

如同記述日本國成立經過的《古事記》一書中,記載著「豐葦原瑞穗國(意指大量種植新鮮飽滿稻米的國家)」,稻米自古以來就是象徵日本的作物。

本文將透過歷史、文化及美麗的景觀,介紹本地區多樣化的稻米文化。

群馬縣

「赤城山」上毛歌牌中以「山麓綿延萬里的赤城山」歌詠赤城山。座落其中的赤城神社也是十分著名的能量景點。

群馬縣的地理氣候與文化

群馬縣約莫位於本州的中央,屬於四面不鄰海的內陸縣,上毛歌牌中形容是「狀如白鶴飛舞的群馬縣」。標高2000公尺級的疊翠群巒從西一路彎蜒盤踞至北部縣境的三國山地及東北部的日光,縣中央地區則有合稱為上毛三山而廣為人知的赤城山、榛名山和妙義山坐鎮,從此處往東南放眼望去,盡是遼闊的關東平原。位在西北部的草津町以溫泉療養地而聞名,和最東側的板倉町標高相差1000公尺以上,縣內各地區的氣候差異非常大。西北部冬季多雪,全年降雨量為1700㎜以上;南部平原地帶全年降雨量則約為1200㎜左右,冬季名景「乾風」則是越過西北部山地吹落的乾燥寒風。

以擁有日本最大流域面積而自豪的利根川,又被暱稱為坂東太郎,其水源來自於縣北的大水上山,橫向流經縣中央,延途還有許多河川匯流。然而,這個地區自古以來水利建設並不發達,再加上赤城山、榛名山和長野縣境的淺間山等多座火山數度爆發,堆積的火山灰雖然形成了排水良好的土地,卻不適合栽種稻作。

這一帶在古時候稱為上毛野國,座落在臣服於大和政權的小國中央地帶,在當時曾經繁榮一時,至今還保存著許多古墳和遺跡。古代此處有相當於官道的驛道等通過,是通往東山道、東海道以及北陸道諸國的交通要塞,即使到了中世紀,這裡依舊是連結京都、奧州的東道和連結鎌倉、信越地區的鎌倉道交匯的要衝之地。江戶時期,人流和商流經由中山道等多條幹道頻繁地互通往來,到了現代,這裡依舊作為高速公路和新幹線的轉運點,占有重要地位。

匯流至尾瀨與利根川的無數清流、豐富的大自然以及草津、伊香保、水上、四萬等溫泉勝地同樣享譽盛名。儘管當地的土質並不適合栽種稻作,卻也因此孕育出以「切烏龍麵(OKKIRIKOMI)」為代表的麵粉文化,另外還生產有上州和牛、下仁田蔥和香菇等物產,是農畜產相當豐富的縣。此外也是汽車產業和傳統工藝品等產業十分發達的地區。

左:「赤城山」(前橋市、澀川市、昭和村、沼田市、綠市、桐生市)、中央:「榛名山」(高崎市、東吾妻町、澀川市)、右:「妙義山」※1(安中市、下仁田町、富岡市) 上:「赤城山」(前橋市、澀川市、昭和村、沼田市、綠市、桐生市)、中央:「榛名山」(高崎市、東吾妻町、澀川市)、下:「妙義山」※1(安中市、下仁田町、富岡市) 被合稱為上毛三山,自古便是山岳信仰的對象。鄰近大城市江戶且價格實惠,是人氣很高的觀光溫泉山區,現在則是廣受縣民喜愛的故鄉里山。
「岩宿Ⅱ遺跡出土石器」照片提供:岩宿博物館二戰結束後不久,相澤忠洋發現了黑曜石的石槍,並以此為契機,在昭和24年(1949)與明治大學一同展開調查,替主張日本列島從3萬多年前便有人類居住的說法做出學術性的證明。
左:「心形土偶」私人珍藏,圖片提供:東京國立博物館、右:「埴輪武裝男子立像」圖片提供:東京國立博物館 Image:TNM Image archives
「土偶」是繩文時代為了祈求農業豐收與健康所製作,「埴輪」則是古墳時代掌權者用來祭祀的器具。根據從東吾妻町鄉原遺跡出土的心形土偶,可看出繩文人擁有驚人的極高抽象藝術品味。另外的埴輪武裝男子立像則是小至細節都精細呈現,是唯一一尊被單獨指定為國寶的埴輪。群馬縣素有「埴輪大國」之稱,約有4成被指定為國寶和國家重要文化財的埴輪都是從本縣出土。
「綿貫觀音山古墳 陪葬品」、「綿貫觀音山古墳 埴輪」文化廳珍藏,照片提供:群馬縣立歷史博物館位於高崎市南部的綿貫古墳群。從其中的觀音山古墳一處未遭盗墓的石室裡,挖掘出可作為過去與朝鮮半島交流證明的金工品等多件富有國際色彩的陪葬品;以及排列在墳丘上的埴輪,這些文物已全數被指定為國寶,據此也能瞭解埋葬之人的權力,並一窺當時的繁華榮景。
「上野三碑」(高崎市)照片提供:高崎市山上碑(天武天皇10年(681),亡母供養碑)、多胡碑(和銅4年(711),記載新行政區劃完成)、金井澤碑(神龜3年(726),供養祖先與祈求子孫繁榮)3座石碑的總稱。全都位在高崎市南部。日本國目前發現的古代(7~11世紀)石碑僅有18例。平成29年(2017)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記憶」。
「草津溫泉」※1(草津町)相傳是在奈良時代由行基開闢,據說鎌倉時代,源賴朝從事圍獵時,便曾來此入浴。江戶時期的《諸國溫泉效能鑑》將有馬溫泉訂為西之大關(排名第一的溫泉),而東之大關便是「上州草津之湯」,當時每年都會有1~2萬人以上的溫泉客造訪,繁榮景象甚至被形容為「草津千軒媲江戶」。據說八代將軍吉宗還曾特地派人運送草津溫泉水至江戶城。溫泉自然湧出量為日本第一。
「尾瀨國家公園」※1(片品村)平成19年(2007)從日光國家公園獨立出來。被指定為特別自然紀念物,也是拉姆薩公約濕地。範圍橫跨福島、櫔木與新潟三縣,是優美自然與珍貴生態系的寶庫。群馬縣內的「渡良瀨遊水地」和「芳平濕地群」同樣也被列為拉姆薩公約濕地。
「少林山達磨寺」(高崎市)照片提供:達磨寺建造於江戶時代前期的禪寺。別名為「緣起達磨少林山」,每年正月6日~7日都會舉辦以不倒翁市集而聞名的七草大祭。昭和10年(1935)前後,世界級建築師布魯諾‧陶德曾落腳過的「洗心亭」,至今依然維持著當時的風貌。
「上毛歌牌」照片提供:群馬縣(許諾第 04-01044号)昭和22年(1947)發行的鄉土歌牌,共44張。二戰結束後,由浦野匡彥所製作,目的是為了讓群馬的孩子們能夠認識心愛故鄉的歷史與文化。歌牌裡記載著縣內的名勝古蹟和知名人物。

群馬縣稻作栽培歷史

古代、中世的稻作

群馬縣的稻作歷史據說是始於彌生時代中期(約紀元前2世紀)。不僅孕育出獨自的文化,同時也與大和政權建立深厚關係,並作為掌管東國的據點而興盛發展,到了奈良平安時代,更開發出作為國家土地劃分制度的條里水田。

以稻作為中心的社會勢力之滲透 東日本最大的「太田天神山古墳」(太田市)照片提供:太田市教育委員會墳丘長210m,是東日本最大的前方後圓墳。值得注意的是,中央使用的是有大王石棺之稱的長持形石棺,可見應該是與大和政權關係匪淺的大豪族。古墳主人可能是相傳為崇神天皇之子「豐城入彥命」的後裔,由大和政權派遣來此的上毛野氏祖先。群馬和櫔木西南部一帶在古代被合稱為毛野,是當時大和政權治理東國的中心地,「太田天神山古墳」便象徵著當時的繁華榮景。
「御布呂遺跡的水田遺跡」(高崎市)照片提供:高崎市教育委員會3~4世紀整建的不規則形狀水田遭到淺間山的火山灰埋沒。到了6世紀初期,上方整齊劃分成小區塊,但隨後又因為榛名山爆發而被掩沒。每個區塊為3~5m2,為了能有效率地使用少量水源灌溉整片田地,可以看出下了不少工夫。
「三寺Ⅰ遺跡」左:復原模型 照片提供:上毛野之里考古博物館、右:西邊凸出部的景象 照片提供:群馬縣 「三寺Ⅰ遺跡」上:復原模型 照片提供:上毛野之里考古博物館、下:西邊凸出部的景象 照片提供:群馬縣 榛名山南麓發現的古墳時代首長住處。區塊單邊長約86m,四周設有柵欄和石牆,並有濠溝環繞,周圍高地上還有大規模的集落遺跡和水田遺構,推測屋主應是以榛名山麓為中心的西毛地區代表性豪族。
「有馬條里遺跡遠景」(澀川市)照片提供:群馬縣6世紀時,由於榛名山的二岳(照片後方)二度爆發,造成當地被火山灰掩沒,卻履次成功重建,可以感受到當時人們的堅強。
「女堀」(伊勢崎市)照片提供:伊勢崎市教育委員會赤城山南麓有一條全長約12km、寬15~20m、深3~4m,名為女堀的巨大水渠遺構。相傳這條水渠是在12世紀中葉,基於開發莊園的目的而挖建。渡良瀨川沖積而成的大間間沖積扇和火山山腳高地是水源不足的地帶,為了因應水田的日益開發,於是展開橫跨數座莊園的龐大水渠工程,可惜最後未能完工。

江戶近世的稻作栽培

群馬縣有三分之二的面積皆為海拔500m以上的地區。由於地勢難以確保水利,江戶中期有73%的耕地面積(87500ha)皆為旱田,僅次於隱岐國(84%)。
到了江戶時期,開始推動新田開發,將戰國時代培育出的築城與採礦技術應用於治水灌溉上。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挖建天狗岩水渠,從利根川西方引水灌溉南方高地上的耕地。為了把水引至地勢高於比利根川的高地,因此計畫從上游取水,總社藩藩主秋元長朝也為此向白井藩取得許可。工程自慶長6年(1601)開始,歷時3年才完工,總社藩的稻獲量也從6千石增加至1萬石。之後,幕府代官伊奈忠次將水路延長,使玉村地方也能得到灌溉。

「天狗岩水渠」(前橋市)照片提供:前橋觀光振興協會相傳在移除取水口的巨岩時,天狗現身協助,據說天狗岩水渠便是以此命名。
「力田遺愛碑(光嚴寺)」(前橋市)照片提供:前橋市教育委員會後世農民為了頌揚秋元長朝的功績,於安永5年(1776)建造。
「江戶時代的稻穫量變遷」
上野國 全國
慶長3年
(1598)
49萬6千石 1851萬石
天保5年
(1834)
63萬7千石
約14萬石,增加28%
3056萬石
約1200萬石,增加65%

※與江戶時期的全國開發稻穫量相比,可以看出上野國的水田增加率較低,屬於難以興建水利的地區。

近代的稻米栽培

群馬縣從戰前起,普遍採行「稻麥輪作+養蠶」的複合農業形態,但由於是屬於保水力差的火山灰土壤,又是地勢高於河川的高地,直到幾近年之前,部分地區別說稻作,甚至連農地開墾都很困難。

「赤城西麓汲水的情景」出典:關東農政局網站赤城山西麓地區既沒有水量充沛的河川,近世也未推動水利開發,因此形成了慢性缺水問題。即使在二戰結束後,人民依舊過著必須每天前往數公里外汲水,才能應付生活之用的日子。昭和35年(1960)展開水路修建,工程持續至平成10年(1998),如今已有2000ha以上的農地獲得灌溉。

另一方面,北部中山間地區善用水源豐富和日照時間長、日夜溫差大的氣候優勢,栽培出美味的稻米。其中最受好評的沼田地區,更和新潟縣的魚沼地區、長野縣的飯山地區合稱為良食味三角地帶。

「利根沼田地區的稻米栽培」照片提供:JA利根沼田當日夜溫差大時,稻苗會在白天積極進行光合作用,夜晚則是減少呼吸,使米粒充分儲存澱粉,如此不僅能增加收成量,稻米也會更加美味。

雷電與稻作的關係

群馬最有名的氣候特徵便是「夏雷」與「冬季乾風」。雷電在日文中又稱為「稻妻」或「稻光」,為什麼會使用「稻」字呢?這是因為雷的放電會使空氣中的氮和氧結合,形成植物可以吸收的氮氧化物,如此便能增加水田中的氮含量,促進稻作豐收。氮是植物成長上不可或缺的養分,俗話說「稻妻一閃,稻長一寸」,可見先人們早已從經驗中理解到這一點。有一說認為注連繩等紙垂也是為了祈求豐收,而做成雷電形狀。

「雷電神社」(板倉町) ©We Love群馬

群馬的飲食文化

群馬縣全年氣候多晴,土壤排水佳,很適合種植小麥,自古以來小麥栽種興盛,是日本全國數一數二的產地。因此除了OKKIRIKOMI切烏龍麵、烤甜饅頭等傳統餐食以外,義大利麵、炒麵以及文字燒等使用麵粉做成的各種當地美食,也作為「麵粉文化」普及於縣民之間。

「遙望赤城山的麥田」
照片提供:前橋觀光振興協會

[群馬的鄉土料理]

「OKKIRIKOMI(切烏龍麵)」農文協珍藏磨臼普及至一般平民是在江戶中期以後,推測麵粉製品便是從此時開始廣為食用。「OKKIRIKOMI(切烏龍麵)」是將寬麵和當季蔬菜、菇類一同燉煮而成的餐點,由於是使用生麵條,不加鹽進行燉煮,濃稠的麵湯為其特色。
「烤甜饅頭」※1將使用米麴發酵的麵團揉成饅頭,蒸熟後插在竹串子上,再塗上濃郁的甜味噌醬火烤。相傳起源於江戶時代末期,是群馬縣民的靈魂餐食。
「水澤烏龍麵」※1據說過去是用來招待水澤寺的參拜信徒,已有400年的歷史。不僅具有嚼勁,順滑的口感也是一大特色。
「蠶繭糰子」圖片提供 : NPO法人群馬飲食文化研究會蠶業興盛的地區會在小正月(元宵節)把碎米搗成的米糰捏成蠶繭形狀,插在木枝上作為裝飾,藉此祈求蠶能順利成長。米糰子在過去只有祭典或喜事時才會食用,是相當珍貴的食物。
「蒟蒻餐食」出處:農林水產省網站 ※2群馬縣的魔芋產量占日本全國產量的9成以上。由於當地土壤是排水性佳的火山灰土,再加上晴天率高,非常適合魔芋種植。
「鯰魚天婦羅」出處:農林水產省網站 ※2身為內陸縣的群馬,河魚自古便是珍貴的蛋白質來源。上游可以捕獲紅點鮭、山女鱒、和魚、珠星三塊魚、鯉魚、鯽魚和鰻魚等五花八門的魚種,漁法和調理手法也非常講究。
「高原高麗菜」※1以嬬戀村為中心的吾妻地區活用夏季涼爽的氣候優勢,高麗菜栽培十分興盛,產量更冠居日本第一。一望無際的高麗菜田非常壯觀。

支撐明治近代產業的世界遺產

包含「富岡製絲廠」在內的4處史蹟,於平成26年(2016)被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這幾處史蹟都是日本近代蠶絲量產技術的革新據點,也是日本與世界技術交流的場所,此外更對世界絹綢文化貢獻良多,因此獲得肯定。

《上州富岡製絲廠圖》國立國會圖書館珍藏明治5年(1872年)設立的官營機械製絲廠,是殖產興業政策的象徵。江戶時代末期,日本開始與外國進行貿易,當時最大宗的出口品便是蠶絲,但由於出口急速增加,品質粗劣的蠶絲也開始大量流入市面,形成一大問題。明治政府為了挽回信用及賺取外幣,亟欲改善蠶絲品質與提高產量,故決定建造一座西式製絲機械齊全的官營模範工廠。在法國專家保羅.伯內特(Paul Brunat)的指導之下,引進西洋技術,並從日本全國召集女工來此磨練技術後,再返回出身地擔任機械製絲的指導者。

蠶要健康成長,溫度、濕度、光與新鮮空氣都是必要條件。也是在這個時代確立了可因應各地風土與氣候條件,更加合理的養蠶方法。

「田島彌平舊宅」※1(伊勢崎市)確立了稱為「清涼育」的養殖法,亦即著重通風,讓蠶室隨時都能保有新鮮空氣,並在自然環境下飼養蠶,此外也確立了屋頂上設有換氣用櫓台的近代養蠶農家建築樣式。
「高山社跡」※1(藤岡市)高山長五郎將重視通風的「清涼育」和寒冷時節提高蠶室溫度的「溫暖育」折衷後各取優點,確立了「清溫育」養殖法。另外還設立高山社,用以推行養蠶教育。由於標準化的養殖法普及開來,任何地區都有機會進行穩定的蠶繭生產。在此風潮下,「清溫育」也順勢成為日本全國的標準養蠶法,為明治時期的蠶業振興帶來卓越貢獻。
「荒船風穴」(下仁田町)照片提供:下仁田町歷史館
利用自然冷風儲存蠶卵(蠶種)的天然冰箱。在此之前,養蠶一般都是一年一次,於春天進行,但藉由調節蠶卵的孵化時期,一年便能進行數次養蠶,增加蠶繭的產量,藉此應付明治到大正時期大幅成長的蠶絲出口需求。風穴自幕末以來,便在長野縣廣為應用,日本全國共有300處以上的風穴。荒船風穴有著日本全國最大規模的蠶種儲存量。

群馬縣文化的小知識

天明時代的淺間山大爆發(淺間燒)

榛名山與位在長野縣境的淺間山自古以來便有過數次的爆發紀錄。其中天明3年(1783)7月8日的淺間山爆發,當時留下的詳細紀錄如實傳達了災情之慘重。

「整座山有如失控般搖晃,(中略)第一波爆發宛如黑鬼撼動大地,(中略)第二波爆發將泥土、火石噴發至數百公尺的高空,(中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百萬道雷電轟然落下,如同天崩地落。」(淺間燒出大變記)

〈淺間燒吾妻川利根川土石流範圍繪圖〉
照片提供:群馬縣立歷史博物館

火山碎屑流等土石流灌進吾妻川,化作滾滾泥流侵襲沿岸村莊與農田,與利根川匯流後,又繼續朝前橋、伊勢崎方向奔流而去,造成多達約1500人死亡,之後的幾波飢荒又讓死亡人數繼續攀升。
對此,幕府和各藩迅速採取因應措施,7月開始配給金錢和白米給受害農戶。幕府也在8月展開整修道路、橋樑與農田的御救普請(公共建設),並在隔年正月命令九州熊本藩協助建設。400名熊本藩士來到當地,據說共投入10萬兩用於分配補助金和整修基礎建設。此外,各村的名主(相當於村長)與老人家率先投入支援活動,沒有受災的其他村莊也紛紛響應捐款。重大自然災害頻傳的日本,前人們自古以來一直秉持著互助精神扶持共生,從這場天災中便能窺知一二。

「鎌原觀音堂下石階挖掘現場」(嬬戀村)©嬬戀鄉土資料館如實呈現遭滾湯泥漿瞬間掩沒的村莊景象。據推測,照片中的女性當時應該是背著老婆婆,正準備爬上神社石階。

以民眾為主角的在地文化

江戶時代,上野國是處同時存在幕府領、旗本領與大名領的地區。幕府領的代官、旗本大多時間都是居住在江戶,任職於當地代官所的官員並不多。另外,大名領即使是最大規模的前橋藩,包含散布他處的管轄區在內,規模也僅約15萬石左右,雖然有許多數萬石規模的小藩,但統治力微弱。
另一方面,在江戶中期以後,當地許多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如養蠶業、製絲業、紡織業,以及以遠近馳名的溫泉湯治場為首的觀光業等,另外西北部生產的麻、葉菸、取自豐富山林的木材及其加工品、山菜、菇類、木柴和礦物資源也大受推廣。儘管當地並不適用種植稻作,還是擁有種類多元的副業和收入來源。再加上武家的統治式微,少了向這些產業搾取利益的機制,商品經濟帶動提升當地生活,進而孕育出各式各樣的文化。
當時的起義和村內暴動之多(江戶全期約為其他地區的1.5倍),也可證明民眾力量的強大。另外,蠶業和紡織業是少了女性能力就無法成立的產業。女性主導家計,也養成女性的自主性和對等性,甚至還誕生出上州特產是「能幹妻子和乾風」的說法。

桐生織

用以取代稻作的旱作在上野國農業中,占有中心地位,江戶中期以後,「蠶業」、「製絲業」和「紡織業」也作為支撐家計的副業蓬勃發展。尤其是桐生地區,18世紀引進了西陣的高級絹織物技術,再加上距離最大消費地區江戶很近,因此也被譽為「東桐生」,與「西西陣」齊名。直至今日,群馬縣的蠶繭與蠶絲產量依舊是日本第一,並且持續放眼蠶業的未來,積極推動獨家蠶品種、螢光蠶繭的開發等。

照片提供:桐生織物協同組合
上三原田的歌舞伎舞台(澀川市)

建造於文政2年(1819),舞台中央設有直徑7公尺的旋轉舞台設備等四項機關,是日本最古老的農村歌舞伎旋轉舞台。一開始主要是以邀請江戶演員演出,民眾在台下觀賞歌舞伎的「買芝居」為主,自18世紀中葉起,開始興起由農民自己成為演員,上台演戲的「地芝居」。

捐贈的俳額(冠稻荷神社,太田市)

由於商品作物普及,帶動經濟發展,再加上交通四通八達,造訪此地的文人墨客甚至比江戶、上方更多。而廣設寺子屋(小型學堂)也使人民識字率提升,排諧、漢詩、和歌、學問、文藝等各種文化活動廣為舉辦,並擴及至商人、甚至農民等各個階層。

照片提供:冠稻荷神社
賭徒國定忠治(田崎早雲)

自從現金開始在平民之間流通後,以賭博為業的賭徒也開始橫行起來。這些人會招攬村莊的年輕人或居住定所的流浪者,開設賭場並確保地盤,再引誘當地市民、村民或旅客賭博,從中賺取利益。以國定忠治為代表人物的上州流浪者博徒猖狂橫行,促使幕府設立名為「關東取締出役」,橫跨不同行政機關的警察機關。

國立國會圖書館珍藏
大間間祭(8月1~3日,大間間町)
照片提供:綠市

上州三大祇園之一。寛永6年(1629)的舉辦紀錄還保留至今。負責撒鹽除穢的人走在隊伍前方,拉著大榊、神馬往前奔跑的景象十分壯觀。

沼田祭(8月3~5日,沼田市)
照片提供:沼田市

沼田祭的歷史始於17世紀初,城主真田信幸建造須賀神社起。壯觀、氣派的神驕與山車非常值得一看。

中之條的鳥追祭(1月14日,中之條町)
照片提供: 中之條町觀光協會

驅逐害鳥、害蟲,祈求豐收的祈福儀事,相傳始於慶長9年(1604)。

澀川山車祭(每兩年一次,8月中旬,澀川市)
照片提供:Gunlabo! 製作室

被譽為是北關東第一的華麗山車氣勢如虹,因此也被稱為「暴走山車」。

通往各地區的幹道節點

上州上野國除了有江戶時代五街道之一的「中山道」通過,另外還有從京都通往日光東照宮的「日光例幣使街道」等多條幹道。人流往來、物流運輸十分熱絡,沿途的宿場(相當於驛站)也繁榮發展。
中山道與東海道並列為連結江戶、上方兩地的重要幹道,上州67處交通節點中,設有7處宿場。三國街道連結越後和佐渡,也是連結日本海側和太平洋側的最短道路,隨著足尾銅山的開發,整頓完成的足尾銅山街道又被稱為銅街道,是幕府運送御用銅至江戶的運送通路。

上州街道略圖

另外作為脇道,也修建了中山道後街道的信州街道、下仁田街道、十石街道、會津街道、沼田街道等,將年貢米、農產品、絹、麻、菸草、紙、木柴、木製品、砥澤村的砥石、硫磺與溫泉湯花、日間化妝物品與生活雜貨等琳瑯滿目的商品運送至江戶。
應付當時大量貨運需求的還有水運。利用被暱稱為坂東太郎的利根川河岸與船運,物流得以頻繁往來於上州與江戶之間。若是再加上與利根川匯流的吾妻川、烏川、鏑川、廣瀨川和渡良瀨川,可使用的河岸據說約有40處。

倉賀野宿全景/上:卸貨的樣子照片 提供:群馬縣立歷史博物館利根川水運是上州與江戶之間物流往來的大動脈,共有40處河岸,倉賀野河岸與中山道交會,是位於利根川支流即烏川河畔的重要據點。
上:卸貨的樣子照片/下:倉賀野宿全景 提供:群馬縣立歷史博物館利根川水運是上州與江戶之間物流往來的大動脈,共有40處河岸,倉賀野河岸與中山道交會,是位於利根川支流即烏川河畔的重要據點。
「初市(高崎、木屋)」一椿齋芳輝 照片出處:UAG美術研究所商人町高崎為了與三井越後屋和近江商人進行絹稠交易而開設店鋪,人們更以「要看江戶就到高崎田町」形容當時的熱鬧景象。當地的蠶繭、蠶絲和絹織物生產作為農閒副業蓬勃發展,養蠶、製絲、織物生產、流通邁向分工化,而且交通便利,經由中山道到達江戶只要三天,可說是坐擁各項優異條件。
「碓冰關所遺跡」(安中市)照片提供:安中市教育委員會原本為了取締「將彈砲攜入江戶與女性離開江戶」而設置的關所,到了慶應3年(1867)幾乎已是有名無實,和箱根並列為四大關所之一的此處碓冰關所也在明治二年(1869)廢除。日本全國關所有四分之一都在上州。

群馬縣與東京相距約100km,座落在近乎日本正中央的位置。現今縣內有關越、上信越、北關東、東北共4條高速道路經過,昭和57年(1982)上越新幹線開通,隨後平成27年(2015)又有北陸新幹線開通至金澤,可說是連結東日本與西日本、以及太平洋側與日本海側的重要交通交會點。

※1轉載自「VISIT Gunma群馬官方觀光指南」https://gunma-dc.net/

※2農林水產省網站
(https://www.maff.go.jp/j/keikaku/syokubunka/k_ryouri/search_menu/menu/32_9_gunm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