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西洋料理,大家會想到什麼?「牛排」「漢堡」「燉菜」等,有各式各樣的菜色,不過想到的應該都是以肉類為主要食材的料理吧?
事實上據說在原始古代社會中,人們也會食用狩獵所得的鹿肉或山豬等,也飼養豬做為家畜。然而受到6世紀傳來的佛教思想影響,禁止殺生的風潮高漲,天武天皇年間(675年)於是頒行了「肉食禁止令」。每年4月到9月的農耕期間,禁止狩獵與食用牛、馬、猿、犬、雞。之後多位天皇都很重視精進潔齋(戒肉食,謹言慎行潔淨自身),除了禁止個人狩獵,還禁止各國進獻魚肉等,忌避肉食的風潮越來越熱。
忌避肉食的風潮雖然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但江戶時代卻出現了名為「藥食」,實則偷偷食肉的行為。據說當時也有人在推廣狐狸肉可治疣、山豬肉可治五臟疾病、鹿肉對產後肥胖有療效等。
話雖如此,當時的確也有國學家嚴厲批判肉食是「蘭學家們的惡習」。用「紅葉」隱喻鹿、「牡丹」「山鯨」隱喻山豬的說法,正是這種社會背景下的產物。
佩里率領艦隊駛入江戶灣,日本被迫開啟國門。長崎、橫濱等外國人居留地開始出現適合外國人口味的西洋料理店。隨著西洋料理傳入日本,西洋的肉食文化也終於進入日本。
明治5年(1872年),國民突然看到明治天皇吃肉的報導。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向國民鼓吹肉食,成為西洋飲食文化普及的主力推手。
背景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富國強兵,必須要有身強體健的國民。開國後的日本人和西洋人相遇,最吃驚的就是西洋人的強壯體格。日本人於是開始思考,是不是只要學習西洋各國的飲食生活,也就是跟他們一樣經常吃肉,就可以擁有像西洋人般的強健體格?
在這股潮流之下,被認為營養價值高的獸肉和乳製品等動物性食品開始獲得注目,運用這些食材的西洋料理也慢慢開始獲得好評。
此外急於接受西洋料理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做為圓滑外交手段,必須理解西洋料理。開國後的日本有更多機會招待西洋公使和權貴舉行晚餐會和聚餐,明治6年(1873年)採用法國料理為正式料理。
話雖如此,要學會異國的用餐禮儀,相當困難。當時的料理書籍和散文等顯示,有誤把桌巾當成包袱巾而鬧出笑話,還有分不清葡萄酒和古龍水,而誤飲古龍水導致頭痛不已的笑話等,隨處可見日本人因試誤而生的悲喜交集事件。
開國後來日外國人增加,提高了日本國內包含牛肉在內的獸肉需求。「牛鍋屋」成為文明開化的象徵,關東地區誕生了伊勢熊、中川屋、太田之繩暖簾等知名牛肉鍋店。很快地,牛肉鍋也進入了庶民的飲食生活。
幕府末期明治的通俗小說作家假名垣魯文的著作『安愚樂鍋』(1871-2)中,有一句話是「不食牛鍋為不開化」,可窺見當時人們競相食用牛肉鍋的景象。事實上明治8年(1875年)東京的牛肉鍋店只有70家,但到了明治10年(1877年)左右,激增到588家。
當時最常見的牛肉鍋烹調手法,就是用味噌醬燉煮切成塊狀的牛肉。烹調時也很用心,用味噌和蔥去腥,再用淺鍋料理,以加快煮熟的速度。美味的關鍵就在於燉煮讓肉入味,又不能讓味噌醬燒焦。
現大家熟悉的「壽喜鍋」,據說是關西起源的料理。不同於關東起源的燉煮「牛鍋」,壽喜燒是將牛肉切成薄片燉煮,再用醬油和砂糖調味。
大正12年(1923年)9月1日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震倒了許多牛肉鍋店。為了復興遭到毀滅性破壞的東京,許多人自關西湧入,不知不覺間「壽喜燒」取代了「牛肉鍋」,調味風格也由味噌,變成醬油和砂糖(佐料汁)。
近代以來,肉食被公認是強身健體的營養來源。然而如何烹調吃不習慣的肉類料理,讓許多日本人傷透腦筋。近代的家用料理書中,提供了許多以日本食材和調味料來烹調的肉類料理食譜,讓大家在家裡也可輕鬆烹調出美味又經濟的料理。西洋的肉類料理一般使用辛香料和奶油烹調,但在日本卻常使用日本人熟悉的味噌和醬油來烹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