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nus 米食文化研究所

大米和地方文化

日本的稻米种植从大约3000年前传承至今,众祖先们为了能在这块狭小的国土上种植更多的稻米而倾注毕生心血。

正如在记录日本国家形成的《古事记》一书中,用“丰苇原瑞穗国”(意思是一个稻米种植丰富的国家)描述的一样,自古以来,稻米就是象征着日本的农作物。

在这里,我们将通过历史、文化和美丽的风景介绍地区多样化的稻米文化。

岡山県

“从后乐园眺望冈山城”(冈山市)©冈山县观光联盟 “日本三大名园”之一的冈山后乐园,是由津田永忠受命于藩主池田纲政建造的回游式庭院。据说当时为了建造了此园林暂时中断了正在施工的排水开垦工程。用时约3年,于元禄13年(1700年)完工。

冈山县的气候、风土与文化

冈山县的地图形状接近正方形,在其北部由东至西横亘着中国山地海拔1,200m以上的连绵山脉。由此向南则形成高原地带和盆地,同时缓慢倾斜延伸成冈山平原直抵濑户内海。发源于中国山地的吉井川、旭川、高梁川三大河流,在丘陵地带形成小溪谷,缓缓流过平原地带汇入濑户内海。

由于降水量稀少,冈山被称之为“晴朗之国”,在濑户内海一侧的平原地带降水量仅为1000~1300mm左右(日本全国平均降水量1600~1800mm)。但是随着向中国山地方向的推移降水量逐渐增多,山区地带达到2000mm,冬季甚至被称为“百日雪之下”。

该地自古以来拥有连接政治中心畿内与东亚文化之门户大宰府及那津(博多)的山阳道,此外还是连接山阴地区的海陆周转地,也是重要的军事地区。山阳道与濑户内海航线曾经是物流大动脉,贯通出云街道及三大河流的南北交流频繁,作为进出物资港口的下野津及牛窗等港口城市热闹非凡。

起源于江户时代积极栽培的棉花及灯芯草等经济作物的纤维轻工业,为战后的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近代以来,通过铺设连接东南西北的铁路网,在沿海地区开辟工业地区等,形成了濑户内地区的代表区域。

“造山古坟”(冈山市)©冈山县观光联盟 “吉备国”是与大和地方比肩的古代文化发祥地,规模位列日本全国第四的“造山古坟” 见证了该国度的强大。4世纪起渐渐受到大和政权的影响,于7世纪国家分裂成备前、备中和备后,进而于8世纪初,备前国的部分地区分裂出来建立了美作国。
“吉备津神社” (冈山市)©冈山县观光联盟 国宝“比翼入母屋造”的正殿是足利义满重建于应永32年(1425)的神殿。供奉着崇神天皇时代被派遣到山阳道管辖该地区的“吉备津彦命”。
左)“分铜形土制品”(冈山市加茂政所遗迹)/ 右)“陶棺”(赤磐市弥上古坟)照片出处:冈山县古代吉备文化遗产中心 上)“分铜形土制品”(冈山市加茂政所遗迹)
下)“陶棺”(赤磐市弥上古坟)照片出处:冈山县古代吉备文化遗产中心
拥有独特造型的祭器和棺柩,展现了该地区特有的文化。
“高濑川与高濑舟”(拾遗都名所图会)照片出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京都富商角仓了以作为“水运之父”闻名遐迩,他开凿了京都大堰川和高濑川,又奉幕府之命开凿富士川、天竜川及庄内川。庆长9年(1604年),平底高濑舟在备前国吉井川浅滩航行的景象,可谓开辟了水运事业的先河。
“闲谷学校”(备前市)©冈山县观光联盟宽文10年(1670年),日本首个为平民教育开设的藩营学校。现在的冈山县地区作为自古以来重视教育的地区而闻名,寺子屋(寺院设立的私塾)及私塾数量众多,于元龟元年(1570年)开设、一直延续到明治5年(1872年)颁布《学制》的寺子屋“矢吹学舍”亦广为人知。
“仓敷美观地区的街景”(仓敷市)©冈山县观光联盟在17世纪初,仓敷还只是海边的一处贫穷小渔村,经过排水开垦扩充田地,大量种植棉花发展工商业,作为物流、纤维业的中心地区而日渐繁荣兴盛。
“蒜山高原”(真庭市)©冈山县观光联盟位于冈山县最北端的蒜山高原,作为中国地方屈指可数的高原度假胜地而闻名。此处牧场辽阔,作为泽西种乳牛的产地亦非常有名。

冈山县的水稻种植史

古代水稻种植”

水稻的种植大约是在3000年前传入了九州北部,而濑户内地区据说是在约2600~2700年前开始种植水稻的。弥生时代前期的津岛遗迹水田直接利用自然地势进行了造田。为了利用地面平缓的倾斜度有效蓄水,用田埂将水田分割成很多块状。每块水田呈现出利用倾斜地形的细长形状,面积为数平方米乃至70平方米不等。
然而在百间川原尾岛遗迹发现的弥生时代后期的水田,均匀划分为接近正方形且井然相连,并且平整较高的地势以扩充水田面积。由此差异可推断,大米的需求随着人口增加而增加,且可用于大规模平整土地的各种铁器已得到普及。掌握了水稻种植及土木工程新技术的人们,为了提高水稻产量不断将平原地区改造成了水田。

右)“津岛遗迹”(冈山市) / 左)“百间川原尾岛遗迹”(冈山市)照片出处:冈山县古代吉备文化遗产中心 上)“津岛遗迹”(冈山市)
下)“百间川原尾岛遗迹”(冈山市)
照片出处:冈山县古代吉备文化遗产中心
“绳文时代的冈山平原”
照片出处:株式会社Fujita地质

古代的儿岛湾是被称作“吉备穴海”的辽阔内海,现在的儿岛半岛在当时是座岛屿。当时内海所在的地区,由于河川运送的泥沙堆积和濑户内海的巨大潮差逐渐形成了潮滩,6世纪左右兴起的Tatara炼铁而排放的砂土加速了陆地化发展,据说战国时期已可步行通过。

江户近代的水稻种植

“备前国上道郡的沖新田图”
照片出处:冈山大学附属图书馆收藏资料

进入江户时代后,儿岛湾推行新田开发,逐步推进近海陆地化,江户时代初期的新田开发规模仅4~50町步(面积单位)左右。到了17世纪后半期,由于领地内的人口增加,为了稳定藩的财政,着手大规模开发新田,以期实现年贡增收。
排水开垦地的新田开发的关键是排水。奉命进行新田开发的津田永忠开发了用水闸堵塞河口处的滞洪池以阻断来自上游的水流,而在干潮时打开水闸进行排水的方法,贞享2年(1685年)成功开发了幸岛新田(约560町步)。此后在元禄5年(1692年)实现了冲新田(约1920町步)的开发,为藩的财政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

“津田永忠像”照片出处:冲田神社

被藩主池田光政称赞道“此人之才,国士无双”的津田永忠,不仅仅是开发新田,他还修建了后乐园及闲谷学校,开凿仓安川及百间川大兴水利工程,整备牛窗港港湾等,其丰功伟绩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生卒年:宽永17年(1640)~ 宝永4年(1707)

近代的水稻种植

此后截至18世纪前半期,冈山藩的排水开垦工程处于停滞状态,明治12年(1879年),失去职务和地位的士族们发起请愿,再次将填海造田工程提上了议程。大阪富商藤田传三郎提供资金,在荷兰技师莫尔德的指导下,于昭和32年(1957年)完成了始于明治32年(1899年)的填海造田工程。填海造陆5,676公顷,开发水田4,263公顷。

此外,昭和25年(1950年)启动了“儿岛湾淡水湖化改造工程”,以确保此辽阔地区的用水。昭和37年(1962年),修筑1,558米堤防阻断儿岛湾, 1,088公顷的大规模儿岛湖淡水湖改造工程竣工。

左:“江户时代排水开垦的范围” 右: “通过排水开垦开发的儿岛湖周边农地” 照片提供:冈山县上:“江户时代排水开垦的范围”
下: “通过排水开垦开发的儿岛湖周边农地” 照片提供:冈山县
左)“石油发动机抽水泵(大正时期)” / 右)“昭和初期儿岛湾排水开垦工程引进的拖拉机”照片出处:冈山县立兴阳高中 上)“石油发动机抽水泵(大正时期)”
下)“昭和初期儿岛湾排水开垦工程引进的拖拉机”
照片出处:冈山县立兴阳高中
从幕末至明治时期得到开发的兴除村,是战前最先进的农业机械化地区。大正时代,引进以畜力为动力的抽水机等,大正13年(1924年)之后,石油发动机加速了农耕作业的机械化,截至昭和14年(1939年),当时共有423台耕耘机投入使用,占日本全国的15%。如此一来,冈山作为日本全国前所未有的机械化农村,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同时也逐步向农业机械用具制造厂迈进。

全国屈指可数的梯田地区

左)“北庄梯田” / 右)“大垪和西梯田” ©冈山县观光联盟 左)“北庄梯田”
右)“大垪和西梯田”
©冈山县观光联盟
吉备高原一带分布着大量梯田,拥有总面积日本全国第二的规模。该地不仅有上千年历史的梯田,还有很多用于灌溉而挖掘的蓄水池。

专栏:吉备团子

以桃太郎传说而闻名的冈山县,故事的题材源自百济王子温罗、也是被称为吉备冠者的鬼(异族)被孝灵天皇的皇子四道将军吉备津彦命凭借一己之力击退的神话。而桃太郎挂在腰间的食物就是吉备团子。

冈山的山区(高原地带)出产黍米、小米及荞麦等杂粮。吉备团子自古以来就非常有名,文献(“阴凉轩日录”明应元年(1492年))中就有“日本第一之黍米团子”的记载。此后,因创业于安政3年(1856年)的广荣堂大量销售而闻名日本全国。

“广荣堂本店吉备团子” ©冈山县观光联盟 明治19年(1886年),本店初代店主浅次郎向明治天皇进献吉备团子,得到了“吉备团子天下无双”的御制赏赐。
“鬼城”(总社市)©冈山县观光联盟 “鬼城”是天智2年(663年)白村江战役后,为防御唐朝的进攻而修筑的城堡,这一说法最具说服力。而“温罗”就镇守在此鬼城中。

冈山的饮食文化

从海岸线到山区,冈山各地区都形成了特有的当地饮食文化。平原地区气候相对温暖,得益于濑户内海出产的海味,北部被称为“百日雪之下”的豪雪地带,水田无法种植冬季作物,在昭和中期之前推行火耕农业,种植小米、荞麦、红豆、油菜、魔芋等农作物。此外,野菜、菌类及竹笋等也是日常菜肴。在吉备高原的丘陵地带很早就修筑了梯田及蓄水池,旱地作物种植小麦、番薯、小米、高粱、玉米及荞麦等,以五谷杂粮为主。南部平原地区是大米种植区,还有次作物麦类,以大米麦类为主,番薯也是仅次于其的粮食。

右)“小麦团子汁”(吉备高原地区)/ 左)“夏季晚餐”(南部平原及丘陵地区)

大多为团子及面类等粉面食物。


“姫竹米糠味增煮”(山区地带)

用米糠和味噌炖煮姬竹。在耕种季节经常食用。


中国山地的“烧米”

用高寒地区水田中常见的青米制作的食品。用大锅炒制在水中浸泡了一昼夜的稻米,趁热撵成扁平状。注入热水或番茶食用。

北部山区及高原地区祭祀不可或缺的“鲭鱼寿司”

南部地区食用在濑户内海捕捞的鱼类,而在北部则食用日本海产的盐渍鱼及河鱼。

照片均出自农文协收藏资料。

冈山的地方菜
“散寿司” ©冈山县观光联盟藩主池田光政鼓励勤俭节约,提倡“膳食一汤一菜”,然而为了满足民众想要享用美食的小小愿望,在米饭中加入海鲜和山珍的“散寿司”应运而生。
“Mamakari寿司” ©冈山县观光联盟“Mama”的学名是称为“寿南小沙丁鱼”的鲱鱼类的鱼。因它实在是太美味了,令人禁不住要去借饭而得名“借饭鱼”。用盐调理后再醋渍,“Mamakari寿司” 口感清爽,且颇为有名。
“鰆鱼(马鲛鱼)料理”©冈山县观光联盟冈山县鰆鱼的消费量号称日本第一,虽然字的结构是鱼字旁与春,但却是冬季肥美的时令鱼。

酒米之乡

“雄町米”(右起第5个)照片出处:冈山县农产课与其他品种比较,稻杆高且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栽培更加困难。

安政6年(1859),据说精通水稻种植的农业家岸本甚造在参拜伯耆大山的归途发现了变异的稻穗,带回后培育成以酒米而著名的雄町米,这便是该名称的来源。江户中期以后,以村落为单位参拜各地神社寺庙及灵山的信仰之旅盛行,人们经常在旅行途中发现优良稻种并带回种植。以这种方式培育的水稻,之后以地名“雄町”命名。
水稻心白中心含淀粉部分具有浑圆且体积大的特征,适合酿造优质米麹及可促进发酵、也就是适合酿酒的酒米品种。酒米品种的代表山田锦及五百万石等也传承了雄町的体系。

濑户内的盐田

确保盐资源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的重要课题。虽然四面环海,但是要在高湿多雨的气候下对盐分浓度3%的海水进行结晶,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为了利用阳光及风力等自然力量制造盐分浓度高的海水,江户时期开发了扬滨式盐田及利用潮汐的入滨式盐田,昭和时期开发了流下式盐田。濑户内海沿岸晴朗天气多,因此适合开发盐田,同时还可通过濑户内海的海上运输大量低价供给,因此江户末期盐的生产量占到了日本全国盐生产量的8~9成。此后,昭和47年(1972年),随着引进使用电极和离子膜浓缩海水中盐分的廉价方法,终结了传统盐田的使命。

“古坟时代的制盐土器”(仓敷市阿津走出遗迹)照片出处:冈山县古代吉备文化遗产中心古坟时代使用专用的制盐土器蒸煮盐分浓度高的海水提炼盐分。在平城京遗迹发现了记载该地区以盐抵税的木简。
“元野崎滨(昭和时代)”(仓敷市)照片出处:野崎家盐业资料馆19世纪早期,野崎武左卫门在儿岛湾一带建设大规模盐田,被称为盐田王。

水果王国·冈山

冈山以白桃及麝香葡萄等高级水果而闻名。适合种植果树的温暖气候以及先辈们的辛勤付出,造就了水果王国的历史。

以明治8年(1875年)从中国引进上海水蜜、天津水蜜等品种为契机,正式开启了正宗蜜桃的种植及品种改良,明治28年(1895年),新品种“金桃”、 明治34年(1901年)堪称蜜桃代名词的“白桃”问世。为了种植外型美观且好吃的蜜桃,冈山开发了套袋种植的方法。

同样是在明治8年(1875年),随着国有林向民间的出售开启了葡萄种植,在经历反复试验及失败后,明治19年(1886年)尝试玻璃温室种植,明治21年(1888年)成功迎来了“亚历山大麝香”的收获。该品种现在依然是冈山葡萄的代名词。

“冈山特产白桃与亚历山大麝香”
©冈山县观光联盟

专栏:制铁创造的土地与文化

“真金吹”是和歌中唱诵吉备的枕词。真金是指优质铁矿石,而“真金吹”则是指“Tatara炼铁”方法。由于是优质铁砂及铁矿石产地且靠近燃料木材供给地,加之完善的交通网络,中国山区一带从古代至明治时期一直是日本最大的钢铁产地。

“Tatara炼铁”需要大量铁砂和木炭。铁砂是从山体切削下的砂土中提炼而来,据说其占比仅1~3%左右,而剩余的砂土则被流放到河流。为此砂土堆积在河口附近形成浅海,不久之后被称为“吉备穴海”的区域逐步被排水开垦。现在的早岛、玉岛、儿岛等地名则保留了其曾经的岛屿之名。

此外,锄头及铁锹等铁器的出现,在古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也使古坟及灌溉水路的建设等大型土木工程成为可能。

“上神代狐穴遗迹”(新见市)照片出处:冈山县古代吉备文化遗产中心推测为古坟时代后期6世纪末左右的炼铁遗迹。在日本国内开始炼铁之前曾进口了铁铤(板状铁块)。
“铁穴流(铁砂采集方法)的情景”(日本山海名所图会)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资料冲洗含有铁砂的大量砂土,收集因比重大而沉淀下来的铁砂的方法。由于经常引起下游农村之间的争斗,因此只在农闲时作业。
“备中锹”(农具便利论)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资料据说备中锹是幕末备中松山藩家老山田方谷为重振藩财政,鼓励大兴冶炼业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生产,并流通到日本全国的铁制农具。
“国宝 太刀 无铭一文字(山鸟毛)”照片出处:濑户内市从镰仓时代宗中期到南北朝时代初期,备前国福冈地区的刀工集团“福冈一文字派”制造了大量名刀。其中,山鸟毛作为屈指可数的名刀广为人知,也以“上杉谦信、景胜”父子的爱刀而闻名。在现存国宝、重要文化遗产的刀剑中,约4成为备前刀。

冈山县文化小贴士

备前烧

“日本六大古窑”之一,拥有约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它的特色在于不上釉、不绘彩,完全靠窑温和技巧烧制陶瓷。成品会根据土质及温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件备前烧皆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及图案。由于是持续高温烧制约1~2周,因此备前烧非常牢固,据说“即使摔出去也不会破碎”。

“备前烧” ©冈山县观光联盟

备中卖药

元禄年间(1688年~1704年),备中确立了由村长代理销售药品的方法,据说这是现在家庭常备药品销售渠道的起源。这种类似销售代理店的机制,是将药品集中存放在当地村长等村庄的权威人士处,村民向其购买药品的销售方法。 在越中富山热销的“反魂丹”,就是由备前医生万代常闲在长崎旅行时传给了相熟的富山藩士,后在富山藩的庇护下打开了销路。

榻榻米(灯芯草种植)的历史

冈山县的灯芯草起源非常古老,5世纪前半期左右的古坟出土了灯芯草编织的类似于榻榻米表面的文物,还保留着8世纪备前国一位名叫秦刀良的人因制作榻榻米的功劳被授予官位的记录等,这些皆表明了当时已拥有了使用灯芯草加工的技术。室町时代末期,榻榻米已成为建造书院不可或缺的材料,需求量大增,江户时代,藩也鼓励种植灯芯草作为经济作物,逐步发展为土特产品。明治时期,用灯芯草加工的“花筵(华美的席子)”成为出口十大产品之一,被出口到世界各国。

“收获灯芯草”(早岛町)照片出处:早岛町昭和39年(1964年),冈山县的灯芯草生产超过5500公顷,位居日本全国第一。灯芯草是冬季种植、夏季收割种植条件严苛。

被保留的地方传统艺术和习俗

备中神乐

在濑户内地区,尤其在冈山县,荒神信仰非常盛行。荒神是指融合了佛教、神道教及土著民信仰等的神灵,在10月各路神尊离开神位前往出云期间,荒神就会作乱,因此向其供献神乐。现在,江户末期国学家西林国桥以“日本书纪”、“古事记”的神话为基础创作的强调艺术要素的舞蹈,成为了备中神乐的主要内容。

“备中神乐”(总社市、高梁市、新见市、井原市等)照片出处:备北工商会
西大寺会阳

西大寺于天平胜宝3年(751年)开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会阳祭是在每年2月的第3个星期六举办的1万人裸身争夺一对“宝木”的天下奇祭,其起源于永正7年(1510年)正月,寺院主持将用牛玉纸包裹护身符作为宝木投掷给蜂拥而至的信众。争夺战结束后,得到宝木的福男将宝木插入盛满新米的米斗中。此时从米斗中溢出的大米寓意着五谷丰登、子孙满堂等吉祥之意。

右)“西大寺奇祭会阳”(冈山市)/ 左)“会阳御福米斗”照片出处:西大寺 上)“西大寺奇祭会阳”(冈山市)
下)“会阳御福米斗”
照片出处:西大寺
备中三大舞蹈
“松山舞”(高梁市)照片出处:高梁市观光协会据说起源于庆安元年(1648年),为祈祷五谷丰登、町家繁荣而跳的舞蹈。
“大宫舞”(真庭市)照片出处:蒜山观光协会蒜山地区举办的朴素优雅的盂兰盆舞,男女老幼围成一圈起舞。
“白石舞”(笠冈市)照片出处:笠冈市观光协会起源于为悼念源平水岛合战中的阵亡者并传承下来的舞蹈。

专栏:山阳道与濑户内海航线

濑户内海航线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北部九州与畿内的主要航线。在津令时代制定了以陆上交通为基本的七道行政单位,并对驿站等进行了整备,但到了8世纪,运输能力更胜一筹的海上交通占据主导地位,濑户内海航线再次成为主要物流线路。
平安时代末期,平清盛为了推动日本与宋朝的贸易,整备海港,开凿濑户。室町幕府时期,日本与明朝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利用了濑户内海航线。

江户时代制定了五街道(五条陆上干线)后,山阳道成为支线道路,在西国大名参勤交代(控制各大名的制度)时使用。玉岛、下津井、牛窗等在濑户内海航路上作为北前船的中转地繁荣发展。旭川、吉井川、高梁川的船运发达,高梁川的支流仓敷川发挥着运河的作用,仓敷逐步成为了商业中心。通过排水开垦工程推进大规模新田开发,以大米、麦类等为代表,棉花、灯芯草、菜籽油、大豆等经济作物亦大量被种植。尤其棉作物促进了木棉织机业的进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这些皆离不开北前船从北海道运来的炸鲱鱼渣滓做肥料。随着大坂经济基地的形成与西循航线的开发,濑户内海的海运经济飞跃发展。

“江户时代的山阳道与濑户内海航线”

明治10年代之前为帆船航行,随着蒸汽船的出现、明治20年代山阳铁路的铺设等,帆船时代的停泊港区逐渐衰落。另一方面,城市周边以江户时代的木棉织机业为基础的纤维制造业等轻工业发达,在此之后,化学工业、造船业等产业兴起,为战后临海地区的重工业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随着昭和47年(1972年)山阳新干线冈山站建成、昭和63年(1988年)濑户大桥的开通等,冈山成为贯通东西南北的中国地方东部的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