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稻米种植从大约3000年前传承至今,众祖先们为了能在这块狭小的国土上种植更多的稻米而倾注毕生心血。
正如在记录日本国家形成的《古事记》一书中,用“丰苇原瑞穗国”(意思是一个稻米种植丰富的国家)描述的一样,自古以来,稻米就是象征着日本的农作物。
在这里,我们将通过历史、文化和美丽的风景介绍地区多样化的稻米文化。
“萨埵岭”照片出处:公益财团法人骏河企划观光局 突入骏河湾的萨埵山山脚的最高处,东海道本线、国道1号线、东名高速公路交汇在一起。在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的“由井”中也有描绘,这里曾经是东海道的一道天堑。
静冈县大致位于日本的正中央,该县境内(东西155公里,南北118公里)海洋、山脉、湖泊等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全长约500公里的超长海岸线,海岸线自远州滩、骏河湾一直延伸至伊豆半岛近海附近,此外还坐拥从富士山直至南阿尔卑斯赤石峰的山区地带。
近年的平均气温为16℃,年降水量高达2300毫米,远远高于全日本平均水平(约1600毫米),除北部的山区地带之外,其他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干燥晴朗的天气居多,平原鲜有降雪。因此,该地区包括水稻在内,栽培的农作物品种繁多。
地处江户(东京)与上方(京都、大阪)的中间位置,这里一直是东日本和西日本文化的重要连接点,在古代被分为骏河、远江、伊豆三国,孕育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文化交流不仅限于东西方向,经由骏河至甲府的身延街道以及远江至信浓的秋叶(信州)街道,南北方向也曾经有过文化交流。
骏河府简称“骏府”,位于静冈县中心,曾是骏河国的国府(首都),长期以来一直是东西方向交通的要冲。骏府城从庆长12年(1607年)开始便作为德川家康退休后的府邸,城市发展水平在当时足以媲美江户。从地理上看,该地区利用从北部山区延伸到海边的复杂地形,种植茶叶、柑橘等经济作物,并以骏河湾丰富的海产品而闻名。
说起“远江”的由来,主要是因为相对于离首都较近的琵琶湖(即近淡海)的“近江”,滨名湖(即远淡海)较远,便由此得名。滨名湖是淡水与海水相混合的半海水湖,可以捕获各种鱼虾贝类,鳗鱼、甲鱼、香鱼等养殖业也很发达。此外,该地区以江户时代的棉纺织业为基础,发展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动了纺织、乐器、运输设备等产业的发展,孕育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
伊豆地区是指位于静冈县最东边的整个伊豆半岛,从箱根延伸而出的山区地带直接进入太平洋。生活方式和文化基于渔业和林业形成和发展,地下温泉资源丰富,因此伊豆温泉度假村众多。此外还有下田避风港等诸多避风港,对于需要驶入江户的船只而言是重要的中转站。
富士山麓地区是典型的火山灰地带,高海拔地区阔叶林植被广阔,低海拔地区则为发达的农田地带。在江户时代,利用从富士地底涌出的丰富泉水以及深良(箱根)水渠,推动了当时的水田开发。
北远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滨松市,但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与平原地区不同,中世以来的风俗习惯也被完整传承下来。包括爱知县的三河地区和长野县的南部地区在内的这一地区合称为三信远,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圈。
日本第一款国产面包
幕府时代末期的伊豆韮山代官为著名的江川英龙,不仅政治手腕高明,而且在许多其他领域也颇有才干,比如当时亟需解决的海防军务改革等问题。他有名还因为他是日本第一个制作面包(类似于硬面包)的人,他专注于将面包制作为士兵的干粮。为了纪念天保13年(1842年)4月12日,也就是日本第一款面包诞生的日子,便将每个月的12日定为“面包日”。
水稻种植大约在3000年前传入日本,据说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在该地区普及了。昭和18年(1943年),在军需工厂建设规划用地上发现的登吕遗址,是日本最早的水田遗址,此外还发现了当时的居住区域,所以一直被认为是弥生时代典型的农村。据了解,自公元1世纪前后以来的300余年间,该地区曾多次遭受洪水的侵袭,有时只是水田,有时则是水田和居民区同时发生变迁。
江户时代早期,各地纷纷进行河川治水和新田开发,而在富士川建造雁堤后,左岸(东岸)下游流域开发出了新的水田区域。雁堤全长2.7公里,形状似列队飞翔的大雁,故因此得名。
古郡重高为了开垦新的稻田,开始修建堤坝,于元和7年(1621年)修建了两道堤坝,分别被称为一番出和二番出。他的儿子重政被任命为加岛的代官,继续负责当地新田的开发,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重政死后,他的儿子重年为了减弱富士川的水势,想出了在水灾时建立一个巨大的水库来阻挡水流的主意,并在延宝2年(1674年)修建了倒L形的堤坝。
就这样,经过古郡家族三代人50多年的共同努力,耗费巨资,充分发挥防洪治水的聪明才智,最终建成了雁堤。从此,富士川的水流平缓,加岛平原免遭洪水袭击,重生为一片富饶的土地,被称为“加岛五千石水稻产区”。
宽文6年(1666年),人们开始在箱根外环山开凿隧道,这项巨大的工程目的用于运输芦之湖的水到静冈县的山脚下。施工从水渠的两侧同时进行,历经四年,深良水渠终于完工。隧道规模宏大,全长1,280米,且测量技术极为精准,据说从两侧同时开挖的隧道在最终交汇处的误差只有1米左右,技术之高令人叹为观止。据说,这条水渠给饱受旱灾之苦的农民们带来了希望,即使到了今天,这条水渠依旧滋润着富士山麓东侧地带的田地。
从江户时代末期开始,许多地区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开始实行旱田马耕的方式,但这种新的耕作方式的前提是开发耕地。在明治20年(1887年)的稻田区改革及明治32年(1899年)的耕地整理法等耕地开发相关的法律颁布之前,名仓太郎马在静冈实行了静冈式耕地开发改革。明治5年(1872年),他对自家稻田的弯路、田垄进行了改良,使之成为了笔直方正的稻田。直线化改造提高了耕作及除草的工作效率,同时给排水顺畅,通风效果好,因此对减少病虫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看到收成增加,村民自然也同意了这种方式,自1873年起,整个彦岛村(即现在的袋井市、磐田市)44町步(面积单位)的耕地都开始进行整顿改良。
静冈县的北部由连接南阿尔卑斯山和富士山的山区地带、形成山麓平原的半山区和山下的平原组成。漫长海岸线沿岸的平原地区,以登吕遗址为代表,自古以来稻田广阔,而在北方的山区地带,则保留着以芋头、荞麦、小麦为主的火种农耕文化。静冈的温带地区很早就开展了水田农业而严寒地区则开展山区农业,换言之,直到近年这里仍是弥生文化和绳文文化共存的地域。另外,伊豆半岛的海岸沿线和滨名湖周边从很早以前渔业就很发达。
-
“水渍菜(薹菜)”(富士山麓地区)
使用富士山麓一带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作物种植。照片出处:JA御殿场
-
“捕捞石花菜”(伊豆地区)
晒干的石花菜被用作琼脂的原材料,是当地渔民们宝贵的收入来源。照片出处:伊豆市役所产业部观光商工科
-
“鲻鱼料理”(滨名湖周边)
日本高速增长时期,水污染严重,人们对于鲻鱼的印象就是臭鱼,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鱼类。农山渔村文化协会典藏
天龙川、大井川、安倍川和富士川都是较大的水系,孕育河流沿岸上下游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同时,也是日本东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饮食文化方面,以穿越骏河和远江境内的大井川为界,河流东西两侧逐渐分化出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天堑大井川”既是东西文化的分歧点,亦是结合点。
-
普通饭团和三角饭团
饭团的形状以大井川为界,东侧圆形居多,而西边则是三角形居多。
-
“日式杂煮”
(左:关西风味;右:关东风味)一般来说,关西地区直接放入圆形年糕烹煮,而关东地区将年糕切开进行烘烤后再进行烹煮。至于蔬菜方面,在关西多用京水菜,而在关东则小油菜居多。
-
滨名纳豆和金山寺纳豆
日本西部通常食用的是麴菌发酵的纳豆,而静冈以西常食用拉丝纳豆。
伊豆有着温暖的气候条件及丰富的地下泉水,正是种植香菇和山葵的理想场所。宽保元年(1741年)日本首次人工栽培香菇(原木香菇)是在伊豆进行的。相比于其他产地,这里一年中适合香菇生长的时间长达200天,因此香菇得到充分培育,产出的香菇被称为厚肉冬菇。
据说山葵的种植始于延享元年(1744年),当时前往骏河指导香菇种植的板垣勘四郎同时引进了山葵种植技术。在文化文政年间(1804年〜1830年),始于江户的手握寿司形成热潮,对山葵的需求激增,这也成为了伊豆地区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明治时代以后,面向大中华地区的香菇出口量进一步扩大,至今伊豆香菇因其质量上乘仍颇受好评。同时伊豆的山葵市场交易量也是日本全国第一。
随着庆应3年(1867年)的大政奉还,德川庆喜迁往骏府。当时,担任警卫工作的“精锐部队”(后来被称为“新番组”)也一同迁往了骏府。然而,随着明治2年(1869年)施行的版籍奉还,“新番组”突然被告知工作任务终止,全员失业。因此,以中条景昭为队长的“新番组”幕府家臣们放下了手中的剑,下定决心要在牧之原高地上开垦出茶田。自安政6年(1859年)日本开放港口以来,茶叶一直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出口产品,牧之原高地的地势高,排水条件好,此外土壤呈酸性,是茶叶生长的理想场所。
然而,高地上水资源匮乏,别说育苗和移栽了,就连日常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此外,对于农业他们是门外汉,因此一开始他们举步维艰,失败接踵而至。但是中条和他的队友们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在明治6年(1873年),也就是他们开始开垦的第4年,终于成功采到了第一批茶叶。一方面,很多老队友纷纷放弃农业,而另一方面,同样失业的大井川的川越人夫和周边农民也加入了他们行列,到明治23年(1890年),茶园已经扩大到600个町。此后,中条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茶田的耕作中,并于明治29年(1896年)逝世,享年70岁,将此工作留给了他的继任者。牧之原高地经过重大的历史变迁,已经成为县内主要的茶叶生产地区。
由于该地区气候温和,4月中旬就可以品尝到新茶,且以牧之原品牌的“深蒸茶”制作方法所制的茶,特点是颜色鲜艳深绿,香气醇厚,口感温和,苦涩味较少。
饺子城 滨松
根据令和2年(2020年)进行的一项家庭调查,滨松市每户家庭平均购买饺子的支出金额时隔2年重返日本第一的位置。滨松市到平成28年(2016年)为止曾连续3年处于首位,但近年来它一直在和宇都宫市竞争第一的位置。顺便提一下,在每个家庭平均购买饺子的支出金额方面,前3个城市差距较小,分别为:滨松市3766日元、宇都宫市3693日元、宫崎市3670日元。
据说,日本的大多数饺子店是战后从满洲撤回的人们开的。滨松饺子的材料主要为当地发达的养猪业生产的猪肉,以及来自当地农民所种的卷心菜和洋葱,其特点是味道清淡而醇厚,搭配豆芽味道更佳。
起于清水港伸入骏河湾的三保半岛,其东岸广阔的三保松原自奈良时期开始就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区,于平成25年(2013年)被登记为世界文化遗产“富士山-信仰的对象及艺术的源泉”的组成部分之一。有650年树龄的黑松“羽衣之松”在这片松树林中伸展着它的枝条,这里也是歌谣“羽衣”的舞台。
过去,远州滩沿岸的环境非常恶劣,在天龙川大量泥沙的影响下,沙滩不断扩大,然后狂暴的“远州天风”从西南方向吹来,带来大量的扬尘。江户时代末期以来,通过修建斜向堤坝和沿海防护林,将强风和扬尘导入大海,使得背后地环境稳定,保障了农业用地。历经100多年的岁月,由多层构造形成的海岸林,其总长度仅目前现存的就达到了50公里以上,人们在海岸林之间开垦了农田,种植了红薯、胡萝卜等蔬果。
自江户时代中期开始,棉花种植遍及日本各地,其中远州(远江国)与泉州(和泉国,大阪府西南部)和三河(爱知县东部)地区,都是高质量棉花的产地。棉农手织的棉织物已在市场上流通,弘化元年(1845年),滨松藩主鼓励将机器纺织作为藩士们的副业从而进一步得到发展。这种纺织物具有独特的垂直条纹,被称为“远州条纹”。明治19年(1886年),丰田创始人丰田佐吉发明的自动纺织机使得产量有了质的飞跃。远州地区具有的培养高水平技术力和工匠的沃土,与之后的世界级摩托车、汽车和乐器制造商的诞生息息相关。
该艺能通过在神佛前演示水稻种植的过程,旨在祈求水稻丰收、进行祈福。多数表演是在正月里举行,有的表演截止到插秧环节,有的表演还包括收割水稻的环节。
据说藤守田戏于宽和元年(985年)进贡,拥有着超过千年的传统。从开荒到水稻收割,整个水稻种植过程都以模拟的方式进行演出,几乎完全传承了庆祝丰收的田戏最原始古老的形式。表演者是扮成女性的年轻人们,打着带花饰的伞,戴着五颜六色的腰带,跳着舞。据说猿田乐之舞的服装和头上的万灯花是模仿樱花制作的。
每年年初,在滨松市的各个寺庙和神社都会举行“火舞”。它是由佛教寺院举办的修正会(祈祷国泰民安和五谷丰登)发展出的“行事(Okunai)”,以及其中的火边舞蹈以讹传讹演变而来的。
“寺野火舞”、“川名的火舞”、“怀山的行事”作为“远江的火舞和行事”被认定为日本重要的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
秋叶神社以火之迦具土大神为祭祀神,自古以来就在修行道的圣地发展,并深受武士阶层虔诚信仰。在江户时代,火之迦具土大神被尊为防止街道着火的防火神,深受经常遭遇火灾的江户市民的崇拜。现在的东京都千代田区秋叶原的地名便起源于江户时代为祈祷防火而请神建造的神社。通过秋叶神社连接南北的秋叶街道,也被称为信州街道,行人和货物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富士山是日本的标志象征,整个富士山即是“神”本身。富士山在8至11世纪期间反复地大量喷发,当时的人们感受到了神灵的愤怒和恐惧,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富士山的信仰。最终,富士的神灵浅间大神与佛教合并,并被称为富士权现、富士浅间大菩萨。在江户时代,日本各地都组织了参拜富士的团体,并在江户的街道上建造了迷你“富士”,作为土地的守护神。
据说,大江八幡宫的御船神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中期,这是当时相良凑的航运批发商为祈求航行安全和生意兴隆而举行的仪式。祭祀用的船是精心模仿江户时代的运输船菱垣回船和樽回船制作的,全长约2米。被称为船若的年轻人们抬着的船作为先头部队,带领整个游行队伍穿过大江地区。
照片出处:牧之原市教育委员会
被认定为重要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的3种民俗技能的舞乐“小国神社的十二段舞乐”、“天宫神社的十二段舞乐”、“山名神社天王祭舞乐”被统称为“远江森町的舞乐”。随着舞乐在各个地方的传播,逐渐形成民俗,例如:小国神社、天宫神社的舞乐即是奈良春日神社流派的舞乐本土化后的产物,而山名神社的舞乐则是舞乐风雅化的典型例子。
连接江户与全日本的海运
在铁路网络发展之前,当需要高效地运输大量的货物时,船运便是其主要手段。在江户时代,由于需要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进贡大米构建高效的运输路线,此外随着从当时的经济中心大坂到大众消费地区江户的运输量的增加,使连接整个国家的航行路线得以发展,并逐渐成为支持江户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江户和大坂之间,菱垣回船起初是用于运输生活必需品,樽回船则是专门用于运输酒类产品,连同管理它们的批发商也发展起来。在日本海一侧,北前船将虾夷地区(北海道)和大坂紧密相连,而在关东平原地区,利根川和荒川上的河船也比陆上交通要更为活跃。
在当时,伊豆的下田作为避风港而繁荣一时,对于需要进入江户的船只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在从志摩(三重县)的鸟羽港到伊豆半岛的航路上,因为没有合适的港口能避开风浪,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条非常困难的路线,但是,如果有幸遇到顺风,则有可能在一天之内横渡而去。此外,河村瑞贤在宽文10年(1670年)建立了一条东北向航路,这样一来,装载着虾夷或东北货物的船只得以沿着太平洋海岸一路南下。
从铫子到九十九里、野岛崎的房总半岛的风向和水流条件都很差,想从那里直接进入江户湾也就变得很危险了。因此,船只有时会横穿相模湾抵达下田港,待到出现有利的风向后,再驶向江户。下田港也因此有许多船只进入港口而变得繁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