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nus 米食文化研究所

便当专栏

在饮食店还未出现的时代里,长时间外出或旅行的人们通常会自行携带食物。
日本人民在能够携带食物的容器上精心钻研,用各种烹调方法制作出可口的菜肴,
在摆盘时细心地搭配食材的颜色,并且还会巧妙地融入季节感,
使得日本的便携式食物成为了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如今在海外已成为固有名词BENTO广为人知。

在此,我们将结合各个时代、场景和登场人物介绍日本的便当文化。

江户时代的御荫参 江户时代的御荫参

江户中期以后,日本迎来了太平盛世,街道也得到修缮,人们开始享受更舒适的旅行,由此掀起了一阵旅行的风潮。在元禄时期访问日本的荷兰医师Kampfer曾经写到,东海道“每天都被多得难以置信的往来人群所淹没”,他也提到了日本人对旅行的喜爱之情——“与其它国家的人不同,日本人经常会尝试旅行”。

江户时代中期,每年往来于东海道的人数达到了300万,以当时3000万人口的规模来说,相当于大约10人中就有一个人前去旅行。

“一生一次的伊势参拜” “一生一次的伊势参拜”

在江户时代,商品经济和流通经济以城市为中心不断发展,平民开始富裕起来,外出享受旅行的机会也增多了。江户后期,农民们从经济作物和农闲时从事的副业中获得了更多收入,经济上变得宽裕了。

当时日本正处在封建社会,原则上普通平民是不能自由地旅行的,但如果是访问作为信仰对象的神社佛阁,平民就会被获准通关,因此来自不同土地的人们就在街道上熙熙攘攘地交错穿行。

不过,平民要花上数十天外出旅行,从金钱上来说不太现实。于是,名为“讲”的组织就应时而生了。根据不同的信仰对象,当时出现了“伊势讲”、“富士讲”、“熊野讲”等组织,这些组织会挑选出代表,用集资的钱把代表轮流送往信仰之旅。这样就包含了即使自己不亲自前往当地,也出钱找人替自己参拜的意义。

歌川广重《参拜伊势神宫 渡宫川图》(神宫徴古馆藏品)
“在朝不保夕的中世纪,人们信仰‘来世救赎’,到了一片平和的江户时期,人们则渐渐地把重心转移到‘现世利益’上。” “在朝不保夕的中世纪,人们信仰‘来世救赎’,到了一片平和的江户时期,人们则渐渐地把重心转移到‘现世利益’上。”

《东海道徒步旅行记》江户时代的畅销书 《东海道徒步旅行记》江户时代的畅销书

这是一本江户时代后期的游记畅销书,该作品以两个江户的小人物弥次郎和喜多八为主角,描写了他们在参拜伊势途中所经历的故事。在参拜完伊势神宫之后,他们继续步行到奈良、京都和大阪。在续篇中,他们还参拜了赞岐的金比罗寺和安艺的宫岛,并在返回时途经中山道,参拜了善光寺。参拜伊势神宫扩大了旅行的范围,将游山玩水的气氛渲染得愈加浓厚,使读者能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情。

歌川广重 东海道五十三次(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品)

歌川广重 东海道五十三次(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品)

东海道之旅 小知识
  1. 从江户日本桥到京三条大桥的总长度超过126里18丁(约493公里),
    在一般情况下,成人需要12至14天才能走完。(一天行走35至41公里)
  2. 人口最多的宿驿城市是“大津”,而拥有最多被称为“客栈”的旅馆的城市是“宫”。 引自《东海道宿村大概帐》天保14年(1843)
  3. 旅行代理业的“御师”为了吸引寺院神社的参拜者,在各地周游,并组织“讲”。
    他们类似于现代的旅行代理店,为参拜者介绍住宿。 ※御师仅在伊势被称作“ONSHI”,在别处则被称作“OSHI”。

“当时的旅行携带品” “当时的旅行携带品”

由于当时的旅行基本上都是徒步,旅行者一般会尽量使用小巧的携带品,有意识地减少行李的数量。

接下来将介绍当时的各式旅行用具。

“除了旅行必需品和钱包之外,应尽量保证行李的简单轻便。” 引自《旅行用心集》文化7年(1810)
当时的普通旅行装束 当时的普通旅行装束
“除了旅行必需品和钱包之外,应尽量保证行李的简单轻便。” 引自《旅行用心集》文化7年(1810)

各式旅行用具

(东海道川崎宿交流馆藏品)

两分行李(细竹篮) 两分行李(细竹篮)
旅枕 印盒 携带式笔墨盒 烟管 小田原提灯 水壶 旅枕 印盒 携带式笔墨盒 烟管 小田原提灯 水壶

旅途便当

旅途便当

也被称作竹篮便当,容器由白铁皮制成并涂上漆,内部的便当盒则分成三段。竹篮中间鼓起来的形状被称为鼓型。篮子的制作方法是用竹子编成竹栅,在边缘围一圈宽竹条后装上卡扣,最后为了能挂在肩上携带而装上提环。

鼓型旅途便当 鼓型旅途便当

(濑户昇藏品,料理监修:大久保洋子)

旅行者用旅篮保存早晚的饭菜,午饭可能就在沿街被称为茶屋的饮食店里解决,或者在出发前把饭团等食物装在旅篮内部的便当盒中,等到中午再食用。

柳条盒 柳条盒
柳条盒/饭盒自古以来就
被用来在旅行途中储存米饭,
相当被人重视。
(照片提供者:匠工艺)
和汉三才图会(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品)
歌川广重 东海道五十三次细见图会“藤泽(部分)”
(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品)

东海道的特产料理 东海道的特产料理

据说,从17世纪中叶开始,平民从一日两餐增加到一日三餐,不过每一餐基本上还是一菜一汤。
两菜一汤或有酒的旅行食物是根据节日或庙会时的用食标准而准备的正式餐。

“万年屋的奈良茶饭”(川崎宿)

奈良茶饭风味的糯米小豆饭
(照片提供者:菓寮东照)

奈良茶饭是定食风格的前身,用茶饭(用茶煮成的饭,是奈良精进料理的起源)配上豆腐汤、酱油炖菜等做成套餐。明历大火(1657)之后,江户的浅草金龙山门出现了一家名为奈良茶的茶馆,生意非常火爆。上方的文人井原西鹤在《西鹤置特产》元禄6年(1693)中写道,“上方没有如此方便的东西”,从江户出发的弥次郎和喜多八也经常会吃。

奈良茶饭风味的糯米小豆饭(照片提供者:菓寮东照)
江户名所图会“万年屋的奈良茶饭”(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品)

“享用名产却不留下文字的游记” “享用名产却不留下文字的游记” 引自当时川柳的句集《诽风柳多留》

在万年屋品尝过奈良茶饭的喜多八说了句“我们再往前走去食些美味吧”,就匆匆赶向下个地点。 在万年屋品尝过奈良茶饭的喜多八说了句“我们再往前走去食些美味吧”,就匆匆赶向下个地点。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食”都是旅行中最大的乐趣。

反正总要填饱肚子,那么为了收集旅途见闻的素材,
就品尝了那片土地上收获的食材或稀有料理等特产。

十返舍一九 栗毛弥次马
(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品)

“鞠子的山药汁”(丸子宿)

即使在整个东海道也是数一数二的名产,从那时开始,人们就把山药做成酱汁食用。
弥次郎和喜多八也在丸子的茶屋点过山药汁,但是因为茶屋夫妇吵架而没能品尝到。

歌川广重 东海道五十三次“鞠子”(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品)
庆长元年(1596)创立的丁子屋至今仍在营业。(照片提供者:元祖山药汁丁子屋)

庆长元年(1596)创立的丁子屋至今仍在营业。

其它特产料理

桑名的烤文蛤

桑名的烤文蛤始于江户时代,是闻名全国的特产,它还曾经被进献给德川将军家。这道料理的特点是它的浓厚香味,还有木曾三川——揖斐川、长良川和木曾川的丰富养分孕育出的文蛤所具有的肥美肉质。

东海道名所图会“富田小向的烤文蛤(部分)”
(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品)
濑户的染饭

据《信长公记》中记载,在天正十年(1582),于濑户川的河边举办的酒宴上出现过这道料理。它是把山栀子染过的糯米蒸熟后碾碎,压成小金币的形状,在太阳下干燥而成的便携式食物。

东海道名所图会“濑户的染饭(部分)”
(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品)

旅行便携式食物的起源 旅行便携式食物的起源

糒

也写作“干饭”,是自古就有的便携式食物。人们把蒸过的米饭浸泡在水里之后在太阳下晒干,然后装入布袋等容器中随身携带,食用的时候用水或热水即可使其恢复原样。它的历史相当悠久,在各类书籍和文献中都可见到它的身影。

中世纪以前的书籍中出现的‘糒’

《日本书纪 养老四年(720)》 《日本书纪 养老四年(720)》

5世纪,弁恭天皇的使者把糒偷藏在怀里。

《万叶集(8世纪后半期)》 《万叶集(8世纪后半期)》

“家中以笥盛米,草枕旅途中则盛于米槠叶之上”(有间皇子咏)。 “家中以笥盛米,草枕旅途中则盛于米槠叶之上”(有间皇子咏)。

意思是,“在自己家的话,会把米饭盛在容器中,但因为现在正是旅行途中,所以把米饭盛在米槠叶上食用”。

《伊势物语(10世纪)》 《伊势物语(10世纪)》

~在那片沼泽边的树荫下吃干饭。(中略)~,大家流下泪水,渗进干饭中。 ~在那片沼泽边的树荫下吃干饭。(中略)~,大家流下泪水,渗进干饭中。

这是在原业平在下东国时,坐在三河之国燕子花盛开的沼泽边吃饭的情景。
它描绘了一行人离开京都前往遥远的东国,寂寞的泪水滴落在干饭上的画面。

伊势物语“东下之图”
(人文学开放数据共享中心藏品)
《木曾街道贽川宿的店簿》庆长3年(1598) 《木曾街道贽川宿的店簿》庆长3年(1598)

木曾街道贽川宿的店簿中有提醒不要把糒浸泡得太久的记录。在当时,有些旅店(江户时代的自炊小客栈)会提供一种省钱的旅行服务,旅客携带糒来到旅店,支付了柴火费用后,请店家烧热水浸泡糒并食用,吃完后便睡觉休息。

监修者介绍

大久保洋子

1943年出生。一般社团法人日本家政学会食文化研究部会部会长、一般社团法人和食文化国民会议理事。群马县出身。毕业于实践女子大学文家政学部。博士(食物营养)。专业是烹饪学、饮食文化论。